【何以中国】多巴胺穿搭、打水印……兵马俑居然这么“潮”?
中新网西安7月11日电 (刘越)提起秦兵马俑,我们会想到辉煌的中国历史,灿烂的秦王朝文明,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嬴政……而这批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居然能和多巴胺穿搭、上班族、打水印这些网络名词挂上钩,就有些让人意想不到了。
在新时代、新视角的注视下,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兵马俑,走到了新的历史关口,以新姿态继续破土而出、震撼世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馆内,兵马俑高大威猛。主办方供图
(资料图)
给秦兵马俑“打水印”的工匠
7月10日,“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感受秦王朝的霸气与荣耀。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位于陵园东侧约1500米处的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兵马俑是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恢宏霸气的兵马俑坑中,排列着数以千计的陶俑,他们与真人大小无异,还原了一支攻坚克敌的大秦军队。据介绍,陶俑平均身高1.8米,是历代帝王陵墓当中唯一按照1:1的比例制作而成的,三个俑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这样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雕塑史上绝无仅有。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的浮沉,让雄壮的兵马俑军阵曾沉寂了上千年。而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探索下,古老的兵马俑焕发出新的“生命”。有趣的是,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时,专家们发现,在俑的腿部、铠甲和战袍的隐蔽处还刻着文字,写着制作时间、工匠姓名和籍贯……简直和现代创作者们在作品上“打水印”的做法如出一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馆内,兵马俑高大威猛。主办方供图
不仅如此,从陶俑的脸部,能判断出他们的年龄及性格特征、原来居住的地域,这些陶俑有南方人、有北方人,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人。从他们的形象看,有中年人,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额头上布满皱纹的老者。
秦始皇为什么要做这么多陶俑给自己陪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介绍,这源于古人的生死观。
“他们认为人死只是肉体死亡,灵魂不灭,而是要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所以尽可能将生前拥有的带到地下世界。”田静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残酷的人殉制度。秦国于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废止人殉制度,但他们依旧相信灵魂不灭,认为陶土、木头、石头或金属做成的偶人埋在地下同样可以侍奉他们的灵魂,尽管制作这么多陶俑、陶马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与用活人殉葬相比,这也算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秦人也玩“多巴胺”穿搭?
时针倒转回两千年前的大秦,当老祖宗们费尽心思,在兵马俑上绘制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色彩时,一定想不到有朝一日,后人会把这种风格命名为“多巴胺穿搭”。
“多巴胺穿搭”是指高饱和度的撞色穿搭,是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穿搭方式。“紫色的上衣,蓝色的裤子,红色的肩带,这些新的发掘证实,秦人也爱色彩鲜艳的服饰搭配,他们也很‘时尚’!”田静指着“真彩秦俑”,向记者们展示兵马俑的“多巴胺穿搭”,畅聊大秦的时尚潮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展示彩色兵马俑图片。中新网 刘越 摄
田静介绍,许多兵马俑色彩鲜艳,配色大胆,与当下流行的“多巴胺穿搭”如出一辙。这些服装残留的颜色多数已经脱落在淤土上,有红、绿、蓝、紫、青等,经过色块对比,俑坑中已发现17种不同的色彩。
此外,每一件陶俑的头发颜色、肤色和服饰颜色不完全相同。头发颜色有的漆黑,有的棕褐;脸、手、足等暴露部分的肤色,或粉红、或肉红、或骨白,甚至眼仁虹膜部分,不同个体也有暗红、漆黑,淡棕等诸多变化。其中有一件陶俑的下眼睑还用细笔描绘出根根睫毛。
兵马俑身上鲜艳的色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这些细节,是秦朝的工匠们精心绘制上去的,今天,我们现代的文物修复匠人们也在研究彩绘修复的办法,我们对陶俑残留的彩绘层使用喷涂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保护的方法,然后缠上保鲜膜,待彩绘层稳定后再将保鲜膜取下,彩绘 就能保存下来了,这也是‘真彩秦俑’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田静说。
秦兵马俑中也有“上班族”?
在与院长田静交谈后,记者意识到一个现实问题:秦帝陵博物院内,不养“闲俑”,大家都是上班族。
不信您看:大部分兵马俑负责接待游客,展览门票的收入用于文物保护事业,专款专用;一小部分兵马俑作为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化身钥匙扣、雪糕、玩偶等文创产品,实现增收;而还有一部分兵马俑,承担了“出差”的重要工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形态各异的文创产品。院方供图
作为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秦兵马俑常年亮相国际舞台,在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我们利用文物外展的方式,将秦兵马俑文化推介出去。”田静介绍:“自1976年,秦兵马俑第一次到日本展出以来,我们每年都会参与文物外展,通过文物外展,将文物的艺术价值提炼出来,再传播出去。”
不仅如此,在开展文物外展的过程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积极配合外方展开学术交流,通过西方学术团队多角度的补充理解,让兵马俑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能够传播得更为长久、深远。
那么众多的秦兵马俑,应该派谁“出差”呢?田静笑称,专业的技术人员会对兵马俑进行评估,选出损毁较小、状态稳定的出国展览。“体弱多病”的兵马俑留在家里保养身体,“身强力壮”的兵马俑漂洋过海扩大国际影响力,像个大家庭一般各司其职。
“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日本京都开幕。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家里蹲”的兵马俑甚至会长出霉菌。这可不是因为“闲到发霉”,田静称,霉菌产生的原因是细菌感染,“最普通的原因就是它的表层不干净了,如同我们一个人得了皮肤病,本身的免疫力下降,没有抵抗力了。同时它身体表层可能缺乏哪一种元素,又受到了污染,所以综合情况下就会产生霉菌。”
“为了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我们首先要保护好文物,把文物的表层清理干净,让它没有滋生霉菌的条件。另外不断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要让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比起兵马俑,考古工作者们的日常工作更为忙碌。正如田静预告的那样:“从1974年3月,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兵马俑被发现至今,已经过去49年。明年,将是兵马俑发掘50周年,届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设特别展览,展出更多游客未曾见过的兵马俑。”(完)
标签:
- 【何以中国】多巴胺穿搭、打水印……兵马俑居然这么“潮”?
- 中电兴发:公司目前智慧城市项目中没有无人驾驶方面的应用
- 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2.9GWh 环比增长16.5%
- 出租车酒驾遇交警妄图换人驾驶 拘留+五年禁驾!
- 泡泡玛特午后拉涨超7% 旗下首个线下乐园即将开业
- 北京市文旅局:进一步挖掘扩大热门景区预约供给量
- 我爱上了古灵精怪的七人车!
- 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能源革命
- 工信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3.2万亿元
- 曝67岁费玉清病危昏迷,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亲姐发声怒斥谣言
- 国航回应上海飞北京一航班颠簸:正常落地 2人受伤
- 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35吨 山西综改区屋顶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 强化人才支撑 服务产业发展
- 检验行为利弊的技术
- “悬赏千万寻狗”:噱头伤害了诚信
- 江苏人工智能专业学校排名
- 华为部分老机型推送 HarmonyOS 3 更新:优化系统,纯净模式全新升级
- 北方即将退出高温群 四川盆地多雨需防旱涝急转
- 又确诊1例!已隔离!
- 良田变美景
- 小方制药突降募资额,加籍实控人分掉四年净利润,参保或不实
- 2023年“7.8 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火热开展,国寿寿险多样化活动精彩纷呈
- 基金分红:广发双债添利债券基金7月14日分红
- 今日入伏!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铭利达:公司逆变器主要针对的是家用、小型工商用和户储领域
- 读肖伊绯《民国学者与故宫》,历史大变局背后思索,承担怎样宿命
- 我市中小学 正式启用电子证书
- 海口琼山警方打掉一个盗窃车内财物团伙
- 衡阳市船山英文学校初中学费多少(衡阳市船山英文学校)
- 新特电气(301120):7月10日北向资金减持4.29万股